推广 热搜: APP  品牌  深圳APP外包公司  中国  发展  吉三代  智能  出口  产业  手机 

古籍《留真谱》介绍

   日期:2023-05-03     浏览:87    违规举报
 
腾讯云服务器优惠
《留真谱》是由清末民初学者杨守敬编著,是中国最早编印的古籍书影图谱。初集刊成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共十二卷,内收大量宋、元、明珍本外,还收有日本、朝鲜旧抄本等书影约四百八十三种,因所收均为摹刻各种古籍的样张,使人如见真本,故名。民国六年续刻《二编》八卷,收书约二百五十二种。
杨守敬在任清政府出使日本大臣黎庶昌的随员期间,潜心搜集在日本流传的中国散失的古籍。他受日本藏书家森立之的启发,并以森立之所摹写的书影 (多为古抄本) 为基础,在日本多方汇集和摹写,积累至 20 多册。先在日本东京刊刻三册,因经费不足而中辍,归国后继续收集资料,至 1901 年续刻完成《留真谱初编》12 册。因所收均为摹写各种古籍的样张,使人如见真本,故名 “留真谱”(或取意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如金帛赐以召之。」)。民国六年续刻《留真谱二编》。

当时,石印技术还不十分流行,杨守敬选择了传统的影刻方式来出版他的《留真谱》。由于成本过高,工程量大,杨氏三次鸠工雕版,方告蒇事。为了节省费用,他援引雍正年间牛运震增刻《金石图》时每种金石古刻只取数十字影摹刻板以观大略的旧例,每帧书影只有边框、界行、版心依原样摹刻,其余文字部分仅摹刻前一两行和其他各行的首尾一二字,中间全是空白。

《留真谱》(初编)共收书影 483 种,按经、小学、史、子、医、集、佛藏、杂部、群书治要等类次编排。除收录中国宋元刻本、旧抄本的书影外,还包括明代刻本和朝鲜刻本的书影。有的书影后还附有杨守敬的批语和题跋,注明出处。该书是一部中国古籍版本学研究及版本鉴别的重要工具书,保存了一部分在中国失传的古籍,如《春秋左氏传》卷子本等。全书无目录,检索不便,有的书影未注明版本类别。

初编

内附两种来源的初编本,其内容略有差异。早印本前还有杨守敬等人手书跋记。

留真谱序(杨守敬记)
著錄家於舊刻書多標明行格以為證驗,然古刻不常見,見之或未之卒考,仍不能瞭然不疑,余於日本醫士森立之處見其所摹古書數冊(或摹其序、或摹其它,皆有關考驗者),使見者如遘真本面目,顏之曰《留真譜》,本《河間獻王傳》語也。余愛不忍釋手,立之以余好之篤也,舉以為贈。顧其所摹多古抄本,於宋元刻本稍略,余仿其意,以宋元本補之。又交其國文部省書記官嚴谷修與博物館局長町田久成,得見其楓山官庫、湶菸膸熘兀謺r時於其收藏家傳錄秘本,遂得二十餘冊。即於其國鳩工刻之,以費重僅成三冊而止,歸後以續成之,而工人不習古刻格意,久之始稍有解,乃增入百餘翻,友朋見之者多歡賞,囑竟其功。至本年春,共得八冊,略為分類印行,觀者不以為嫌,當並所集之二十餘冊,賡續刻之。
光緒辛丑四月宜都楊守敬記

卷一:经部
卷二:经部
卷三:小学部
卷四:史部
卷五:子部
卷六:子部
卷七:医部
卷八:医部
卷九:集部
卷十:集部
卷十一:佛部
卷十二:杂部

书名页题:留真譜初編

杨守敬,湖北省宜都市陆城镇人,谱名开科,榜名恺,更名守敬,晚年自号邻苏老人。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泉币学家、藏书家。


二编



liu_zhen_pu_b01-1500<em></em>x1481liu_zhen_pu_b03-1500<em></em>x1465liu_zhen_pu_b04-1500<em></em>x1543liu_zhen_pu_b05-1500<em></em>x1453liu_zhen_pu_b06-1500<em></em>x1421liu_zhen_pu_b07-1500<em></em>x1447liu_zhen_pu_b08-1500<em></em>x1479liu_zhen_pu_b09-1500<em></em>x1450liu_zhen_pu_b10-1500<em></em>x1450

二编为民国六年(1917)宜都杨氏刊本,全书八册,无序。体裁与留真谱补编同。收书约 252 种。

卷一:经部
卷二:经部
卷三:经部
卷四:史部
卷五:子部
卷六:医部
卷七:医部
卷八:集部

书名页题:留真譜二編

傅增湘在《(嘉业堂善本书影)序》中陈述道:“上起六朝,下逮朱明,旁及外邦,举凡古抄旧刻,铜木活字,世间稀见之本,或入网罗,或影首篇,或采序跋,或校刻其公牍衙名,或勒其官私幡鼎牌式,多则数页,少则数行。”《留真谱》初、二编共 20 册,两编共摹刻书影 720 余种。其后缪荃孙、刘承平、张钧衡、蔡汝藻等人争相效仿,以影刻之法摹刻古籍。《留真谱》在中国版本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杨守敬的开创之功不可磨灭。
免责声明:
1、本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2、本站部分作品内容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内容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更不为其观点承担任何责任。
3、因行业及专业性有限,故未能核验会员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及有效性,不为其负责,如有虚假或违规内容敬请准备材料图片发邮件到info@n360.cn举报,本站核实后积极配合删除。
4、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或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文章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免责声明  |  版权隐私  |  信息发布规则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0081222号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