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疱疮可分为四种类型,症状因类型而不同,除外接触传染性脓疱疮,初起皮损皆为脓疱。
脓疱疮是感染细菌后细菌侵犯表皮所引起的化脓性炎症,可通过直接传播或自身接种进行传播。
症状
临床上一般将脓疱疮分为接触传染性脓疱疮、深脓疱疮、大疱性脓疱疮和新生儿脓疱疮这几种类型,具体如下:
接触传染性脓疱疮
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以面部等暴露部位为多。皮损初起是红色斑点或小丘疹,迅速转变成脓疱,周围有明显红晕,疱壁较薄,易破溃、糜烂,脓液干燥后形成蜜黄色厚痂;经常因搔抓使相邻脓疱向周围扩散或融合。陈旧的痂通常于6~10天后脱落,不留瘢痕。病情严重者可有全身中毒症状伴淋巴结炎,甚至引发败血症或急性肾小球肾炎。
深脓疱疮
好发生在小腿或臀部。皮损初起为脓疱,渐向皮肤深部发展,表面有坏死以及蛎壳状黑色厚痂,周围红肿明显,去除痂后可见边缘陡峭的碟状溃疡。患者自觉疼痛显著。病程2~4周或更长。
大疱性脓疱疮
好发于面部、躯干及四肢。皮损初起为米粒大小水疱或脓疱,快速变为大疱,疱液先清澈后浑浊、疱壁先紧张后松弛、直径大约1cm,疱内可见半月状积脓,疱周红晕不明显,疱壁薄,容易破溃形成糜烂结痂,痂壳脱落后产生暂时性色素沉着。
新生儿脓疱疮
皮损是广泛分布的多发性大脓疱,尼氏征阳性,疱周有红晕,破溃后形成红色糜烂面。可伴有高热等全身中毒症状,易并发败血症、肺炎和脑膜炎而危及生命。
病因
脓疱疮是因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然后是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或两者混合感染引起的。温度较高、出汗较多以及皮肤浸渍可促进细菌在局部的繁殖。瘙痒性皮肤病患者的搔抓可破坏皮肤屏障,有助于细菌侵入。
诊断
本病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诊断,必要时结合细菌学检查,不难做出判断。寻常型脓疱疮有时需与丘疹性荨麻疹和水痘等进行鉴别。
治疗
脓疱疮的治疗通常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皮损泛发或病情严重患者可以系统药物辅助治疗。其中外用药物治疗以杀菌、消炎和干燥为原则。皮损泛发、全身症状较重者需及时使用抗生素,可选择对金葡菌敏感的头孢类抗生素,必要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用药,同时应注意水电解质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