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品牌  深圳APP外包公司  中国  发展  吉三代  智能  出口  产业  手机 

DS-8201靶向新药ENHERTU香港专通纳康地址电话攻略

   日期:2022-01-29     浏览:81    违规举报
 
腾讯云服务器优惠
 乳腺癌推荐剂量:5.4mg/kg,每3周静脉滴注一次(21天为一周期),直到疾病进展或不可接受的毒性。与标准疗法相比Enhertu疗法在HER2阳性胃癌患者中显着改善应答和总体生存率。骨髓抑制和间质性肺疾病是明显的毒性作用。  
结直肠癌  
DESTINY-CRC01是Enhertu在患有HER2表达的晚期结直肠癌的患者中的Ⅱ期,开放标签,多中心研究。在经过2个或2个以上先前治疗方案中进展的确认有HER2表达,RAS–野生型mCRC的患者,每3周接受一次Enhertu6.4mg/kg。主要终点通过独立中心评估确认为客观缓解率(ORR);次要终点包括反应持续时间(DOR),无进展生存期(PFS),总生存期(OS)和ORR。
香港肿瘤治疗领域优势『香港专通纳康,微信:hkzt668,QQ:2106719843』预约专家 
 
在数据截止(2019年8月9日)时,有53例接受了Enhertu治疗。中位年龄为58.5岁(范围为27-79岁),男性为52.6%,左结肠癌或直肠癌为89.7%;既往治疗方案的中位数为4(范围2-11);所有患者均已使用伊立替康。中位治疗持续时间为3.5个月;38.5%的患者仍在接受Enhertu治疗。已确认的ORR为45.3%(24/53分;CI为95%,为31.6%-59.6%),包括1个CR和23个PR。未达到中值DOR(95%CI,4.2mo-NE)。先前接受过抗HER2治疗的患者的ORR为43.8%(7/16分;95%CI,19.8%-70.1%)。DCR为83.0%(44/53分;95%CI,70.2%-91.9%);PFS中位数为6.9个月(95%CI,4.1mo-NE)。61.5%的患者发生≥3级治疗紧急不良事件(TEAE)(48/78);最常见的(≥10%)是中性粒细胞减少(21.8%)和贫血(14.1%)。有7名(9.0%)的TEAE导致药物停用。由独立委员会裁定的5名患者(6.4%)患有间质性肺疾病(ILD)与T-DXd有关(2级2;1级3;2级5[唯一与药物相关的死亡])。  
总体而言,Enhertu6.4mg/kgq3w在具有HER2表达的mCRC对标准疗法难治的患者中显示出显着活性,其安全性与之前的结果一致。ILD是一个重要风险,需要仔细识别和干预。  
储存条件:2℃至8℃冷藏  
注:上下滑动可查看全部内容  
临床数据  
此次的sBLA优先审查是基于在2021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大会上公布的关键性III期试验DESTINY-Breast03的数据。  
在这项开放标签、多中心的DESTINY-Breast03试验中,纳入了699例患者既往接受曲妥珠单抗和紫杉烷治疗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最终,524例患者被随机分配(1:1)接受Enhertu5.4mg/kg(n=261例)或Kadcyla(T-DM1)3.6mg/kg(n=263例)治疗。Enhertu和Kadcyla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6.2个月和15.3个月。  
入组患者的人群特征包括:Enhertu组VSKadcyla组的患者中位年龄为54.3岁VS54.2岁。在两组中,大多数参与者为女性(99.6%),来自亚洲(57.1%VS60.8%),HER2免疫组化状态为3+(89.7%VS88.2%),ECOG表现状态为0(59.0%VS66.5%)。  
在Enhertu组中,0.8%的患者之前没有接受过治疗,49.8%的患者之前接受过1个治疗线,21.5%的患者之前接受过2个治疗线,13.4%的患者之前接受过3个治疗线,5.7%的患者之前接受过4个治疗线,8.8%的患者之前接受过5个或更多的治疗线。在Kadcyla组中,1.1%没有先前治疗,46.8%有1个先前治疗线,24.7%有2个先前治疗线,13.3%有3个先前治疗线,7.2%有4个先前治疗线,6.8%有5个或更多先前治疗线。  
该试验的主要终点是根据盲态独立中心审评(BICR)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关键的次要终点是总生存期(OS)。其他次要终点包括客观缓解率(ORR)、缓解持续时间(DOR)和安全性。  
在该试验中,与活性对照药Kadcyla相比,Enhertu显示既往接受曲妥珠单抗和紫杉烷治疗的HER2阳性不可切除和/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72%。
免责声明:
1、本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2、本站部分作品内容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内容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更不为其观点承担任何责任。
3、因行业及专业性有限,故未能核验会员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及有效性,不为其负责,如有虚假或违规内容敬请准备材料图片发邮件到info@n360.cn举报,本站核实后积极配合删除。
4、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或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文章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免责声明  |  版权隐私  |  信息发布规则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0081222号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