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品牌  深圳APP外包公司  中国  发展  吉三代  智能  出口  产业  手机 

中国晚期胆管癌病人买培米替尼pemigatinib一盒多少钱

   日期:2021-10-06     浏览:31    违规举报
 
腾讯云服务器优惠
 在2021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中,培米替尼的临床试验FIGHT-202更新了总生存期数据。入组的146名患者使用培米替尼的药物剂量为13.5毫克,每天服药一次,连续服用两周后停药一周,三周为一个治疗周期。  
图5.2021年ASCO培米替尼的疗效数据更新  
如上图所示,存在FGFR2基因融合突变或重排突变的胆管癌患者,使用培米替尼病灶缩小超过30%,中位总生存时间(mOS)为17.5个月,确定的治疗应答率为37%。  
临床上确定为部分缓解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mOS)可以达到30.1个月;而没有达到临床部分缓解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mOS)为13.7个月。
晚期肿瘤治疗对症每个患者情况不同『香港专通纳康,微信:hkzt668,QQ:2106719843』安排
值得一提的是,Pemazyre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胆管癌的靶向药物,该药可通过阻断肿瘤细胞中的FGFR2来阻止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由于胆管癌是一种医疗需求严重未满足的毁灭性癌症,Pemazyre之前已被授予了孤儿药资格、突破物资格、优先审查资格。  
目前,Pemazyre也正在接受欧洲管理局(EMA)的审查。今年1月,EMA人用医药产品委员会(CHMP)发布了推荐有条件批准Pemazyre的积极意见。现在,CHMP的审查意见已递交至欧盟委员会(EC),后者通常会在收到CHMP意见后的大约2个月内作出审查决定。这也意味着,Pemazyre将很快能够在欧洲获批上市。  
Pemazyre在美国和日本的监管批准、在欧盟的CHMP积极审查意见,均基于基于FIGHT-202研究的数据。该研究在先前已接受过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胆管癌患者中开展,评估了Pemazyre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研究的结果最近在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2019年大会上公布,数据显示:在携带FGFR2融合或重排的患者(队列A)中,中位随访15个月,Pemazyre单药治疗的总缓解率(ORR)为36%(主要终点),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为7.49个月(次要终点)。  
该研究中,最常见的治疗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TEAE)为≤2级高磷血症(58.2%)。在≥30%的患者中观察到的其他较频繁的TEAE(所有等级)为脱发、腹泻、疲劳、口吃困难、恶心、便秘、口腔炎、口干和食欲下降。这些TEAE大多数等级≤2级。发生在≥10%的患者中≥3级的TEAE为低磷血症。  
尽管胆管癌被认为是一种罕见的疾病,但在过去30年里发病率一直在上升。对于先前接受过一线化疗或手术后选择有限、复发率高居不下的患者群体而言,拥有一种新的靶向疗法是非常令人鼓舞的。来自FIGHT-202研究的数据表明Pemazyre能够为这些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胆管细胞癌癌(cholangiocarcinoma)是一种罕见的胆管癌症,可根据其解剖学起源进行分类:肝内胆管癌(iCCA)发生于肝内胆管,肝外胆管癌发生于肝外胆管。胆管癌患者在确诊时通常已处于预后不佳的后期或晚期阶段。胆管癌的发病率因地区而异,在北美和欧洲的发病率在0.3-3.4/100000。FGFR2融合或重排几乎只发生在iCCA中,在10-16%的患者中观察到。
我们的肝脏产生消化液,胆管负责将消化液运送到胆囊和小肠。发生在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称为胆管癌。由于胆管癌的发生比较隐匿,多数患者确诊时已经属于晚期,失去了手术治疗的机会。  
对于无法手术的胆管癌患者,目前的标准治疗是使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进行化疗。但如果首次一线化疗失败后,二线化疗的治疗应答率不到10%,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小于3个月,中位总生存时间为6-7个月。总体的预后较差。  
针对胆管癌的靶向药物,一直有多个临床研究在进行中。研究者在9%到14%的胆管癌患者中发现了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FR2)的融合突变,针对FGFR2基因融合或重排突变,2020年4月,美国FDA批准了一款靶向药物:培米替尼(Pemazyre,Pemigatinib)。在2021年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中,更新了培米替尼的治疗数据。我们一起来看看。  
免责声明:
1、本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2、本站部分作品内容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内容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更不为其观点承担任何责任。
3、因行业及专业性有限,故未能核验会员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及有效性,不为其负责,如有虚假或违规内容敬请准备材料图片发邮件到info@n360.cn举报,本站核实后积极配合删除。
4、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或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文章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免责声明  |  版权隐私  |  信息发布规则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0081222号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