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落后的基础教育
独立后,印度在铁道、公路的硬基础设施上有明显优势,但在软“基础设施”——基础教育水平上的建设却是失败的。
1951年,印度第一次人口普查,7岁以上人口的识字率为18.33%;几乎同一时间,中国的人口识字率也在20%以下,两国水平相仿。但在30年以后,1981年、1982年印度和中国分别进行人口普查时,两国已经拉开了巨大差距:中国识字率已经达到77%,而印度则为43.5%。
后发国家的产业发展,遵循从劳动密集型开始、渐渐过渡到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基本规律。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阶段,发展的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基础教育水平。
良好的基础教育可以提高国民的基本技能、纪律性和上进心,从而把“文盲大军和散兵游勇”锻造成工业人口,显著地提高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腾飞,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前三十年基础教育水平的快速提升。
在1991年经济自由化改革后,印度没能像中日韩三国那样,迸发出常年两位数左右的增长速度,基础教育的落后难辞其咎。
(图为印度某公办小学,这些学校大多设施条件落后,教学质量堪忧)
导致印度基础教育落后的原因,至少有三点。
第一,印度是一个多语言、多文化的国家,其使用人数最多的印地语也只能覆盖40%左右的人口,这给基础教育的推广造成了客观困难。
第二,印度早期领导人对基础教育的发展不够重视。尼赫鲁将教育投入的侧重点放在了高等院校,建立了著名的印度理工学院(IITs)系统,希望能够利用先进技术带领国家快速工业化,但却忽视了基础教育的发展。
第三,公办教育的逐渐没落也是原因之一。
印度大部分公办中小学渐渐成为劣质教育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经济和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对公办学校失望,进而选择收取学费的私立学校。在市场的作用下,恶性循环就此开始——优质教育资源渐渐向学费高昂的私立学校转移,公办教育的水准愈加得不到保障。最终,形成一小部分精英家庭的儿女享受昂贵的私立教育、大部分普通儿童只能接受劣质公办教育的局面。教育阶层化明显,显著拉低了基础教育的平均水平。
(图为2017年的印度电影《起跑线》海报,该影片真实地反映了高端私立学校和普通公办学校之间的质量差距。)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印度领导人开始意识到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在持续的教育投入下,文盲率开始下降,2015年,印度青年人(15-24岁)的识字率达到了86.1%,进步很快。
不过,教育的总体质量依旧欠佳。印度《2018年教育状况年度报告》显示,5年级的学生中有近一半的孩子无法理解2年级的课文内容;辍学率随着孩子年级的增加越来越严重,1年级入学新生中只有约30%能从12年级毕业,“在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并不具备必要的技能,无法胜任工作”。
另一项国际测试——“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ISA)的结果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注:“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一项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简称OECD)统筹的学生能力国际评估计划。自2000年开始,每3年进行一次,评估对象为来自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15岁学生,评估内容包括阅读素养、数学素养及科学素养,2012年引入基于计算机的问题解决测试,其结果是衡量基础教育水平的指标之一。】
据《印度时报》的报道,2009年印度参加PISA评估,在73个参赛国家、地区中名列倒数第2。随后,印度认为自己的学生还没有做好准备,宣布退出该项评估计划。值得注意的是,2009年,中国派出上海参加评估,在3项考核中都位列第1。2012年的评估中,上海学生在旧3项中仍名列第1,在新加入的计算机评估方面名列第6。
值得注意的是,在缺席10年之后,最近印度政府宣布将重新参与PISA的评估。然而,世界银行发展研究小组的教育经济学家吉苏·达斯表示,即使印度最好的公立学校接受该测试,印度仍然有可能排在PISA表格的底部。
可以想见,在未来,基础教育的落后仍将拖累印度的工业化进程。
3、能力不足的政府
除了缺乏水平过硬的劳动力队伍之外,印度工业化不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政府能力孱弱,让发展规划不能顺利实施。
后发国家的工业化,往往依托政府的主导和规划。19世纪,普鲁士王国和俄罗斯帝国的快速崛起就是很好的案例。二战后,日本的通商产业省、韩国的经济企划院、中国的“国家计委”和后来的“发改委”都是强势的发展规划机关,在经济发展中充当掌舵人和助推器,一方面明确前进方向,一方面给予及时的帮助,最终促成了东亚飞速工业化的奇迹。
印度也有与东亚诸国类似的发展规划,但实施结果却大相径庭,其根源就在于政府能力的不同。
政府能力是指政府依据自己拥有的公共权力,通过制定政策和组织动员,履行自身职能、贯彻自己的意志、实现发展目标的能力,是政府能否发挥主导作用,引领工业化进程的关键。
在这一点上,印度远逊于东亚各国,原因何在?
首先,总有“中间商赚差价”。
由于印度的土地改革不够彻底,政权未能渗透到基层,在政府与普通民众之间仍然存在着大量“食民而肥”同时抗拒管理的中间力量。
在“中间商”的层层压榨之下,印度政府资源动员的能力受到很大限制。比如,在政府支持农村发展,出资兴修水利,改善底层人民生活环境时,经常出现补贴款项最终流进地主和富农阶层腰包的情况。由于这些中间力量把持着农村的分配权和话语权,真正需要帮助的贫农和佃农得不到真正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