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9年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监测报告出炉,浙江省以96.39分的成绩名列第一。
据了解,本次监测由农业农村部委托第三方机构执行,以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和入户调查3种方式进行,考察内容涉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改造、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村容村貌整治提升、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6项重点工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农民福祉和农村社会文明和谐。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一幅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画卷在祖国大地上徐徐展开。新时代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什么样?让我们走进一个个美丽乡村,感受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居环境的新变化。
15年久久为功 “千万工程”走向全国
每天清晨,浙江省德清县蠡山村环卫工人沈小土都会准时来到当地村民家门口回收厨余垃圾。垃圾桶称重后,他就把数据记录在“积分卡”上,每1公斤兑换1个积分。拿着积分卡可以到村里的“垃圾分类公益超市”兑换一块肥皂和一支牙刷。
“以前这些人家拿出来的垃圾杂七杂八,全都放在一起,尼龙袋、酒瓶、铅丝什么都有。”沈小土说,“现在多数人家都很干净,倒出来的都是纯垃圾。”像沈小土一样,看着村里的环境一天天变好,村民们也自觉成了环境的维护者。
这个普通浙江人的日常举动,是该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千万工程”)的成果之一。当地人还记得,2018年9月27日,这项工程斩获了联合国最高环境荣誉——“地球卫士”中的“激励与行动奖”。
发轫于2003年的“千万工程”起步早、方向准、举措实、成效好。浙江省15年间久久为功、层层推进,实现了一个阶段性目标后,又奔向另一个新目标,势头持续不减,最终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
2018年10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浙江“千万工程”起步早、方向准、成效好,不仅对全国有示范作用,在国际上也得到认可。要深入总结经验,指导督促各地朝着既定目标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
2019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学习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报告》,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千万工程”给农村人居环境带来了哪些改变?这一点,老百姓最有发言权。湖州市安吉县鲁家村村民裘丽琴,谈起浙江乡村的变迁时表示:“我是一名家庭主妇,过去每天要提着重重的污水桶走到很远的地方倒掉。现在管网接到了家里,我再也不用倒污水,村子也变得更美了。感谢‘千万工程’让我们的生活更幸福。”
让盆景变风景 “厕所革命”有了政策支持
自从“一个木桶搭两块板”的老旧粪坑升级成蹲式马桶后,湖南湘西姚本宏的孙子就不再排斥从县城回村里过寒暑假了。在湖南,像姚本宏家这样,干净的冲水马桶取代刺鼻的粪坑已是普遍现象,这里也成为全国农村“厕所革命”成效的缩影。
小厕所关系着大民生。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村改厕十分关心,几次作出重要批示。他多次强调,随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也要不断推进,要来个“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的厕所。
那么,这如何整治?去年两会期间,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作了回答。在“部长通道”,有记者替山东莱阳农民王巧丽向部长提了个问题:我在过年走亲戚时看到别的村厕所建得很好,农村厕所改造有没有支持政策?请问未来农业农村部将采取怎样的措施推动“厕所革命”?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因为城乡差距大的表征之一,便是农村人居环境亟须改善,“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情况影响着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韩长赋表示:“今年要推动全国三万个村庄,大体上是一千万的农户实现改厕,中央财政计划安排70亿元支持这项工作。还有两项是农村垃圾和污水问题,要建立垃圾收运和污水治理体系。”
记者了解到,去年村庄清洁行动启动,清理陈年垃圾、清理村内沟塘、清理畜禽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的工作摆上桌面。
据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截至去年底全国90%的村庄已开展了清洁行动,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了84%的行政村,近30%的农户生活污水得到管控,污水乱排现象明显减少,一大批村庄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千万工程”带给人们的启示之一是久久为功。“厕所革命”之难在于改变中国农村几千年的生活习惯,势必要一年接着一年干,由点到面地推,让盆景变成风景。
实现“清水绕人家” 增强村民环保意识
“过去村里的污水都是靠自然蒸发,现在随着村污水管网的铺设和大型生态污水处理池的建成使用,污水有了‘出路’,村里再没有污水的臭味了。”在河北省邯郸市天台山村党支部书记卢振生看来,改变源于大型生态污水处理池的投入使用,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500吨,能集中处理天台山村以及周边2个村落的污水。
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重点任务之一,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这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去年7月初,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九部委推出《关于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指导意见》,指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仍然是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的短板,面临着思想认识和资金投入不到位、工作进展不平衡、管护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要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
顶层设计之下,北京、浙江、辽宁等国内各地陆续发布推进村镇污水治理的政策。
在浙江省建德市,当地探索了一条高浓度废水治理路径,实现了将废水变“肥水”的资源化利用,还尝试推行农村污水“排污许可”制度,在全省探索出一条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减负”的新途径。
在山东,当地推广“建设运营一体、区域连片治理”的污水治理模式,逐步实现县域内村镇潜水治理项目建设运营一体化;同时,探索建设分散式小型污水处理设备。目前,山东省90%的乡镇建有污水处理设施,24.5%的建制村生活污水得到处理,按照计划,今年50%以上的村庄生活污水得到处理。
在内蒙古自治区,首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污染物排放标准已经于4月1日开始实施。该标准采取严格措施保证污染防治设施正常运行,并规定了农村牧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排放控制要求,意在改变农村牧区污水横流、乱排乱放的状况。
如果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那么村容村貌、污水处理、厕所革命无疑是三个分战场,三者的成败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落地的关键。好在,当下各地已经交出了部分答卷。
2020年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的最后一年。按照目标,今年要“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时间紧,任务重,各地能否保质保量完成任务,我们也拭目以待。
转自: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