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APP  吉三代  智能  品牌  深圳APP外包公司  出口  中国  产业  手机  发展 

中国电力消费增速今年明显高于经济增速

   日期:2018-11-06     来源:慧聪网    作者:张雨1    浏览:149    违规举报
 
腾讯云服务器优惠

电力数据一向被视为宏观经济先行数据,我国电力消费增速今年以来均高于同期经济增速并屡创新高。

全社会用电量创6年来新高

记者在10月30日举行的国家能源局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前三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8.9%,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创6年来新高。

中电联行业发展与环境资源部副主任薛静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今年的全社会用电量高速增长是政策短周期的作用,是多重因素叠加造成的;从中长期来看,全社会用电量的趋势仍是中低速增长。

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李福龙向本报记者表示,推动全社会用电量增速超预期的主要原因为“三个驱动、一个支撑”。

终端用能结构优化的驱动。电能替代是终端用能结构优化的重要途径。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完成电能替代量1216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4%,对用电增长的贡献率达29.1%,上拉用电增速2.6个百分点。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交通运输领域电能替代量分别占77%、11%、8%。特别是冶金电炉、辅助电动力、建材电窑炉、工业电锅炉为电能替代量排名前四位,在电能替代量中的占比分别为21%、12%、10%和9%。

装备制造业和新经济发展的驱动。今年以来,传统行业用电低速增长的同时,新兴产业用电增速遥遥领先。前三季度,汽车制造业、金属制品业、计算机通信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用电增速分别为17.3%、13.9%、13.4%、10.4%,分别持续9—19个月高于制造业用电增速。服务业中的数据中心、比特币挖矿年耗电量成倍增长。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驱动。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和居民合计用电比重为30.9%,较去年同期上升1个百分点。第三产和居民生活用电增速分别为13.5%、11.5%,较去年同期分别提高3.0和4.0个百分点,对全社会用电增长的贡献率合计达到42.4%,比去年同期提高8.2个百分点。

电网建设的有力支撑。近年来,农网升级改造、输配电网和跨区输电通道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电力供应和资源配置能力不断加强,为电力消费增长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有力支撑。前8个月,全国跨区、跨省送出电量同比分别增长15.9%、17.1%。

电力结构进一步优化,化解过剩产能深入推进

发电装机结构持续优化。前三季度,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装机合计占总装机的36.4%,比去年同期提高1.4个百分点;清洁能源发电量同比增长8.9%,高于火电增速2.0个百分点。

电力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前三季度,四大高耗能行业用电比重较去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三产和居民生活合计用电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电能替代助推终端用能结构持续优化,上拉用电增速2.6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用电增速持续高于制造业用电增速。

化解电过剩产能深入推进,前三季度,全国新增电装机同比减少近四成。据介绍,相关地方和企业全面梳理30万千瓦以下电机组,排查能效和环保不达标机组,落实2018年电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预计将提前完成“十三五”淘汰关停落后电机组的目标任务。

电力体制改革试点全面铺开

省级电网实现输配电价改革全覆盖。跨区跨省可再生能源电力现货交易试点深入推进。售电侧市场竞争机制逐步建立,分三批推出320个增量配电业务试点项目。上半年,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电量累计802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4.6%,占全社会用电量的24.8%。跨区跨省市场化交易电量同比增长32.6%,电交易电价比上网电价降低0.03元/千瓦时,水电、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电价下降0.06元-0.08元/千瓦时。华东、华北、南方区域市场交易电量合计占全国70%以上。

能源消费较快增长,行业效益总体改善

李福龙介绍,前三季度,全国能源消费继续回暖,供给质量不断改善,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能源转型持续推进,主要指标好于预期,呈现如下特点:能源消费较快增长,能源转型持续推进,能源供给质量逐步提高,能源补短板工程加快推进,能源行业效益、效率总体改善。

其中,能源消费较快增长,主要表现为石油消费相对平稳、天然气和电力消费快速增长。

能源行业效益和效率总体改善,能源行业前8个月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5.1%,占工业企业的17.8%,比去年同期提高5个百分点。李福龙表示,前三季度,在化解电过剩产能和用电快速增长双重带动下,全国发电设备利用率结束连续六年下降的局面,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比去年同期增加94个小时;各地优化可再生能源发电调度,新能源消纳空间持续扩大,全国弃风弃光现象明显缓解。

免责声明:
1、本站所收集的部分公开资料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
2、本站部分作品内容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编辑整理上传,对此类内容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更不为其观点承担任何责任。
3、因行业及专业性有限,故未能核验会员发布内容的真实性及有效性,不为其负责,如有虚假或违规内容敬请准备材料图片发邮件到info@n360.cn举报,本站核实后积极配合删除。
4、如果您发现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或删除。
 
 
更多>同类资讯文章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免责声明  |  版权隐私  |  信息发布规则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2020081222号
Powered By DESTO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