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18日,“挑战杯·创青春”第九届广东大学生创业大赛在广州举行。近40个大学生项目与投资公司达成协议,获得风险投资5516.5 万元。中山大学“90后”在校生邱鸣的广州火烈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一举获得了两轮共计25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560万元)的融资金额,刷新了本 届“挑战杯”的最高纪录。
现今在校大学生开公司当老板早已不是新闻。但数千万元的“真金白银”,却显示出资本市场和投资人对广东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认可。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日益成为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也提出了近十项鼓励青年创业的政策。然而在广东,大学生创业率却长期不到1%,远远低于江苏、浙江,融资难、后劲不足是大学生创业路上的最大“绊脚石”。
“要真正实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地,必须要让它们接受市场的考验。市场会选择好的项目,市场也会把有价值的项目留下来。”资深投资人、大赛评委 会副主任骞保民认为,尽管广东大学生创业存在经历和阅历都不足等问题,但大学生身上都有一种拼劲、不受世俗约束的优点。他认为,只要有好的扶持机制,大学 生创业优势仍旧很大。
相比江浙一带而言,广东大学生创业率较低。骞保民直言,这主要因为广东尚未具备成熟的创新创业社会环境。他建 议,广东可以建立市场化机制,更加长期、有效、稳健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支持。具体而言,他给出五大“锦囊”:首先,广东可进一步完善创业工具,利用基 金、股权、债权等金融工具,借助金融创新来拓宽融资渠道,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大环境。其次,规范中小微创业型企业发展,从一开始就引导企业“走正路”发 展,在会计、审计、法律等方面形成合法合规的标准,为企业以后的健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民间并不缺钱,缺的是规范的项目。”骞保民认为,广东可有意识让合格的投资机构引导大学生创业企业塑造品牌,有利于获得更多优质融资。
骞保民还建议,广东建立创业保障机制,探索保险公司投保大学生创业。保险公司收取一定的保费,当青年创业者失败的时候,保险公司给予相应的赔偿,为创业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鼓励更多青年学生勇于创业。
此外,他还建言广东要建立完善创业导师制度,在创新创业中,失败者居多,要组建起一支导师团队,对青年大学生创业进行必要的指导。
“从建立投资基金,到对接资本市场,再到后期的失败保障机制。把整个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服务和工具链条通过比赛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这几步棋下好了,未来我们就可以有信心建设中国的‘硅谷’!”骞保民说。
刚刚落幕的广东“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也传递出一个全新的动向:广东正用市场化的新举措,扶持青年创新创业、破解大学生创业率低的难题,今后5年 募集5亿元大学生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并设立专门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股权交易平台——“青创板”,大学生有好的创意也能挂牌上市,这一做法在全国尚属首 例。